翻页   夜间
灵雁文学 > 红歌的力量 > 第34章 《十五的月亮》
 
——走进军人的情感世界

歌曲《十五的月亮》第一次真正走进了被人们忽视的军人内心情感世界,让人看到了铁骨铮铮的军人柔情的一面,了解了军嫂在背后的巨大付出,赞美了他们之间真挚纯朴的爱情和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精神。歌曲曲调优美、动听,感情真挚动人,深受欢迎,传唱至今。

◎ 词曲作者简介

词作者:石祥(1939~ ),河北清河人,中共党员。195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,历任战士、班长、排长,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专业创作员、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,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,专业作家,专业技术三级(军级),文学创作一级。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,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,中国诗歌学会理事。曾立二等功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。著有诗集《兵之歌》、《新的长征》、《骆驼草》,长篇报告文学《幕后珍闻》(合作),词论集《月下词话》,歌词集《战斗的歌》(合作)、《日月星》,配乐朗诵诗《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》等。歌词《十五的月亮》获解放军第二届文艺大奖、第一届当代青年喜爱的歌一等奖。

曲作者:铁源,原名石铁源,大连人。1947年参加革命,1950年起从事部队文艺工作,曾任演奏员、指挥、创作员。曾创作舞剧艺术片《蝶恋花》、舞蹈音乐《鸭绿江之歌》、《战斗的非洲》和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》、《十五的月亮》等脍炙人口的歌曲,其中,《我为伟大祖国站岗》、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》、《十五的月亮》、《望星空》、《北疆连着我的家》、《我们的心并不遥远》等30余首(部)音乐作品获得全国、全军奖,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。

《十五的月亮》

十五的月亮,

照在家乡,照在边关。

宁静的夜晚,

你也思念,我也思念。

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,

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;

你在家乡耕耘着农田,

我在边疆站岗值班。

啊,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,

也有我的甘甜,

军功章呵,

有我的一半,也有你的一半。 十五的月亮,

照在家乡,照在边关。

宁静的夜晚,

你也思念,我也思念。

你孝敬父母任劳任怨,

我献身祖国不惜流血汗;

你肩负着全家的重任,

我在保卫国家安全。

啊,祖国昌盛,

有你的贡献,也有我的贡献,

万家团圆,

是我的心愿,也是你的心愿。

啊,也是你的心愿。

(一)

长期以来,无论是在人们心目中所崇敬的,还是各种文艺作品中所颂扬的英雄形象,永远是铮铮铁骨的军人。在人们的印象中,军人就是英雄,军人的生活应该是神圣的、英雄一样的生活。但是,无情未必真男儿,军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,在父母面前、在妻子面前、在孩子面前,他们担当者不同的社会角色。他们的家庭生活是什么样的,他们的感情世界是什么样的,长期被人们忽视了。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歌曲《十五的月亮》,首次走进了军人的情感世界。

1984年4月,总政《解放军歌曲》编辑部创作组来到河北省高碑店解放军某部体验生活。创作组的词曲作家和官兵召开了一次座谈会,讨论部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歌曲。

座谈会上,官兵们热烈讨论。一位基层干部说:“现在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制,作为军人的妻子,上有老,下有小,既要种好责任田,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,实在太辛苦了。能不能写一首赞美军嫂的歌呢?”原来,这个干部家是四川农村的,他的妻子本来是个高中生,为了支持自己的丈夫安心部队工作,她甘愿放弃了进城里工作、学习的机会,默默地在家乡种田,抚养孩子,照顾年迈的父母。还有一名战士说:“丈夫在边关,妻子过着‘织女’的生活。没有军嫂的理解和支持,丈夫当兵在外也不安心。”这些实实在在的语言,深深震撼了词曲作家们的心。

这天晚上,词作家石祥夜不能寐。这位有着30多年军龄的老战士,太熟悉部队的生活和军人的感情了。今天的讨论,又让他想起了不久前采访过的一位军嫂。这位军嫂肩上的担子很重,但她在给丈夫的信中不但从不叫苦、埋怨,反而鼓励丈夫在部队安心工作。多么可亲可敬的军嫂啊!她们是支持军人的坚强后盾,没有她们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,为官兵们解除后顾之忧,又怎么会有全国人民安宁幸福的生活。

此时此刻,石祥坐在营房的小桌前,积蓄在心中多年的创作欲望终于爆发出来,他要写一首献给军人和妻子的歌。可是,写在纸上却写不下去。因为“人称”问题不好解决。称军嫂为“妻子”太老气,称“亲爱的”、“心上人”又太时髦。直到推开窗子一眼望见明月,想起了苏轼的名句: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一轮明月在天,夫妻两地相望,你也思念,我也思念,用“你”、“我”解决人称难题。于是,这首歌曲——《十五的月亮》词如泉涌,不到10分钟,歌词就写好了。

石祥的战友铁源看完歌词后,非常兴奋,说:“这首歌词我定购了!”铁源拿到歌词后反复推敲,他联想到了当时放映的电影《高山下的花环》,影片中的“韩玉秀”。从韩玉秀的身上得到了灵感,而韩玉秀是山东沂蒙人,铁源从这一点出发,根据沂蒙小调,一口气谱完了《十五的月亮》的曲子初稿。之后,为了把歌曲结尾处渲染得更加出色,他又和作曲家徐锡宜一起进行了修改。

就这样,《十五的月亮》诞生了。

(二)

《十五的月亮》是一首优秀的抒情歌曲。歌词每段虽只有短短几句,但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,展观了主人公丰满的内心世界,把爱情的美、心灵的美、意境的美统一成为一个整体。这样的词是部队长期生活体验的结晶,朴实无华、情真意切、朗朗上口,具有民谣的特点。

《十五的月亮》这首歌曲,曲调吸取了北方民歌的一些素材,以叙事歌的手法,按字行腔的原则,以五声徵调骨架的调式,独具匠心、细致入微地塑造了鲜明、生活、准确的音乐形象。

引子是从歌腔第二段中移来的。引子之后是一个八小节的乐段。旋律以下行为主,比较平稳、柔和,表现了明月高照、夜色宁静的环境气氛。第六小节有两处妙笔,一是下行六度大跳,二是在强自上用了一个十六分休止符,很有特色地表现了战士和妻子互相思念的真挚感情。

第二乐段是个扩大了的乐段。这个乐段的曲调引进了新的素材。在调式上强调了羽调的色彩,旋律进行上则以重复、模进为主,采取了由低音区向高音区逐步扩展等手法,真切地表现了主人公面对明月,仿佛与远方的妻子娓娓而谈的情境。紧接着,通过一个半拍的衬词“啊”使旋律在高音区展开。曲调素材来源于第一乐段第一小节的第二拍,只不过是提高了八度,并在节奏上扩展一倍,用材极省,手法精炼,充分地表达了他们为祖国做出贡献时的激动心情。之后,旋律低回,再现了第一乐段的音乐素材,进一步加深了战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,并使曲调首尾呼应,非常统一完整。最后结束时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小节甩腔,将结束句推向高潮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边防战士与妻子心心相印、互相勉励的感情。

(三)

由于真正深入地走进了军人的情感世界,《十五的月亮》一经问世,立即受到全军官兵的喜爱,成为一首经典的军旅歌曲,流传至今。

《十五的月亮》第一次让人看到了铁骨铮铮的军人柔情的一面。歌曲通过一位边防战士面对圆月,思念远方家乡的妻子这一特定情景,生动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真挚纯朴的爱情,巧妙地把景和情、情和理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,并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,深刻、生动地表现了我们的部队与人民、边防与内地、个人幸福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,真正把人们带入了军人的内心情感世界。

《十五的月亮》流行的时候,正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,在我国的西南边疆,还和越南进行着边境战争。前线的解放军官兵非常喜欢这首歌曲,《十五的月亮》唱遍了前沿阵地。歌声传到了对面,越南人也喜欢这首歌,开始在阵地上唱《十五的月亮》。有人提出了质疑:这首歌敌人也喜欢,是不是有问题?但广大官兵不这么看,他们说,人类的美好感情是相同的,敌人也喜欢,正说明《十五的月亮》是一首优秀的歌曲。

《十五的月亮》虽然反映的是部队生活,但由于它曲调优美、动听,感情真挚动人,生活气息很浓,因而在全国广泛流传,成为人们记忆深处珍藏的情愫。

1985年,文化部、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“当代青年喜爱的歌”的评选活动,歌曲《十五的月亮》荣获一等奖。

凯歌:火红年代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